RRRRRelax!!!我们可以一点一点慢慢来(五月学习规划与不不不不焦虑指南)
✧ 五月,可能对参考书有所涉及,又在接触了更多经验贴和学习方法论后开始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应该要做的事情似乎很多,又有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困惑。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刚开始的目标也开始逐渐动摇:“究竟要不要去一所更好的学校深造”“需不需要二战”“我真的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吗”“或许要更加稳妥一些,选择是不是比努力重要”。各种问题仍然盘旋在心里,对考研这件事了解得越多、越深,却好像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解答与肯定。✧ 五月,一面担心自己的进度跟不上节奏,于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大量的资料,只想着尽快把不同的资源整合起来;一面却被各个资料的不同书写逻辑所束缚,陷入混乱的知识点或框架体系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学习结果,平添焦虑。✧ 五月,可能是你开始有了一点点来自基础书目提供的知识厚度,跟着秃头所读完了传播学、新闻学,正在一步步地学习网络传播学(),也开始在各种热点事件中逐渐寻找到一些可以发言、发表看法的可能:✧ 在“县城高中生被困在小红书”里想到用户的数字化生存,在“广东高速公路塌方事件”中明白突发性新闻报道时媒体在场的重要性。哪怕只是简单的日常传播与交往活动,也许我们都能够迸发出关于信息传播、关系连接、游戏快感等相应的理论想象。看待社会与实践行动的眼光在这几个月的学习中不断改变,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为多元和敏感。也许这样的变化正在告诉我们: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并非只有功利性的考试目标,它同样允许众人抱持着某种热爱与探索的精神,触及远超乎开始时的期待。✧ 五月,余秀华在诗篇《栗色》中写道:“五月如铃,悬挂屋头,风自东南而来。”五月,是春日的末尾,是未成熟的夏日,是湿答答的梅雨季终于迎来一点干燥的暖意,是可爱的,富有希望的,在湛蓝的夜空下寻找永恒的月份。【秃头所2025公益资源总结】1、参考书笔记:秃头所的参考书重点笔记已更新:《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第三版)》《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新修版)》《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修订版)》《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八版与马工程版)》《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后台回复“参考书笔记”即可获得啦」2、公开课参考书带读: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新闻采访写作学、广告营销学、中国新闻史,加入秃头所2025届公开课3、公益群每日论文与评论写作赏析:每日论文分享与评论赏析、社群答疑,保持学习状态、分享学习进度啦「后台回复“2025考研”即可入群」May!!Start!!!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不同资料/参考书✶@TuTouSuo ™️这段时间和一些姐妹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无一例外,我给出的答案都是广泛地阅读、针对性地阅读,保持一定的输出频率和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看似十分普遍的道理,却也是我能给出的最积极的建议。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拥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这种思考方向在考研学习这种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十分明显的活动里就会尤为突出。读参考书也好、论文和公众号文章也罢。并不是「别人说」要这么做,或者「好像应该」这么做,就开始盲目地整理知识、没有规划地阅读起来。这样只会让复习的节奏始终与你自己的目标彼此脱轨,始终处于零散的、东拼西凑的状态里。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现阶段整体的大方向是「基础知识的扎实学习」。也就是以阅读基础书目为主。这时候,读的任何一本参考书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需要读通、读懂,还是作为另一本参考书的补充内容。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新闻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我们会以一到两本书为重要的学习材料。这时候,一定是一本为主,厘清它的逻辑和整个学科框架思路,另一本为辅,将这些学科知识不断地补充进通过第一本书已经建立好的框架体系中。*和一个全程班的姐妹聊天*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吸收资料比如,在《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中,新闻真实、新闻客观的内容已经被划分到「做新闻」的新闻实践要求因素中(具体的学科逻辑梳理可见秃头所公开课:)。那么《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中所提到的新闻真实与客观就可以直接被补充进之前的框架逻辑里。一个为主,一个或多个为辅,整个学科框架才会越来越清晰。不至于学一本、丢一本,每本都读了,但每本都觉得逻辑非常混乱(因为不同的参考资料都有自己的写作逻辑和讲解重点)。*参考书章节框架图*后台回复「公开课」入群*获得参考书笔记*后台回复「参考书笔记」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不同的书目、学科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完全可以在学习安排时交叉着来,不用一段时间只专注一个学科,这样会让头脑很疲累也很无聊。不如交叉着看,还能够明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彼此联通,例如传播学中谈到大众传播的功能实际上也是作为大众传播典型模式的新闻业的功能。这样交叉阅读,类似的概念就能够更快地被联系起来。当然,如果你的学习习惯就是一本书读完再读另一本,那就把握好时间和效率,同样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的来说,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只有明确了这个内容,才能够更清晰地规划你的学习安排。另一个就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尤其是报了课程、进了一些班级的姐妹。一定不能完全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和班级要求。几乎所有班级内的、来自外部力量的约束,如果没有转化为主动学习和积极试错、了解自己哪方面不足的话,都只会变成无用功。只有当我们真正开始去做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读了一遍参考书真的会什么都记不住,由此去寻找合适的方法调整。每个经验贴可能在个人学习方法和作息上有不同。但每一个经验贴、上岸的那些幸存者们的同样的地方都在于,她们都很努力、主动、积极地尝试各种学习的方式,直到找到合适于自己的部分,并把它变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The way of studying.☆ 如何阅读参考书️ / TuTouSuo Monsters /参考书的阅读也有章法,不是胡乱地从头到尾瞎看一通。和日常做事、工作一样,都需要以目标为核心:为什么做?为什么读?我希望从中得到哪些收获?第一遍读书时,面对陌生的、完全没有了解的知识,应该抱有绝对的学习的心理,尤其是要做好一而再再而三反复阅读一个点都弄不明白的情况准备——这是你之前根本不曾了解的学科内容,不明白、不清晰都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对此感到非常沮丧和自我怀疑。所以,这一遍的核心是「通读」,将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浏览、翻阅,同时尽可能地找到章节中的知识点:比如第三章中谈到的「符号的定义」「符号的类别」「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等,进行一些圈圈画画。像是这样,在书本标注好相应的知识点。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通读的过程很难直接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内容,也可以加入秃头所的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划重点公开课「 」,里面班班花花会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大家整理好相关的书本知识内容,在第一遍通读时也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浏览。第二遍才有必要以「精读」的方式开始。这时候,大致的、初步的印象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但是仍然感觉书本的知识还是一团浆糊,根本不进脑子,想着第二章,也不知道第二章究竟在说什么。于是就需要给脑子铺设一些「地图」,方便随时进行知识检索。框架导图在这时候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习者用最简单的路径,点明、点清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它不在乎费了多少笔墨,写了多少字,而是其本身是否达到了你的「学习目的」——是否能够帮助梳理清楚书本内纷繁复杂的知识,形成有记忆点的逻辑图像。不需要长篇大论,把所有详细的知识点都摘录下来,只需要把要点内容找出,并连贯起来即可。因为「框架」不是笔记,而是知识内容和记忆的地图,或者说是图式,指引我们回到书本中,连接起书本的内容知识——背诵和记忆知识仍然可以在参考书中直接进行。比如这样,将每个章节的逻辑和知识点都梳理一遍,于是框架就成了「地图」,密密麻麻几十万字就成了十几张框架图,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参考书章节框架图*后台回复「公开课」入群最后一遍,还是「通读」。这一步其实是将一本参考书读完之后再进行的,发现不同章节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相应的「合并同类项」,让一本书最后读成一张纸,印刻在你的脑海中。如果你能够把这些知识点内容都明确地回忆起来或者说能够在框架图中找出它的准确位置,那么这本书,基本上就叫做通透了!*参考书章节框架图*后台回复「公开课」入群像是这样,讲到符号,立刻对应第三章;谈到大众传播,马上反应出来是第七章,然后记忆再深入,就是第七章的框架图,再深入,就是书本中的各个知识点。发现了吗?虽然我们的笔记是从细碎——整体,但是思考问题时的思路,却是从整体——细碎,从抽象——具体。这也是未来新传学科学习、思考、答题时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从最开始阅读参考书时我们就要理解。☆ 现在开始读论文吗?️ / TuTouSuo Monsters /在大多数经验贴里,都存在「论文」「专题笔记」这两大关键词。上了岸的学长姐都说要读,却很少说怎么读;都说要做笔记,却也没有直接的可供学习的方法。说到底,论文之所以要阅读,是作为「知识库存不足」时的重要补充,所以一定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比如发现一些知识点书本上没有,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补充大量其他论文。所以,论文阅读没有必要过早开始,最好是在有了参考书的积累之后再进行。否则不仅是看不懂,还有可能浪费时间。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找到「目的」。因此我的建议是,如果学有余力想要尝试阅读论文,可以找个人带着来,比如加入秃头所的答疑社群,我们每天会在里面分享相应的论文带读和笔记,同时也有论文带读和评论练习分享(进入25答疑群可滴滴秃头所打工人晨晨或拌拌(tts-chenchen或者tts-pgbanban),备注2025考研即可嗷)!*论文和评论带读*后台回复「打工人」入群与之相辅,专题笔记目的是补充书本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或是将不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整理,而不是摘录教材;是当搜集来的知识内容很零散时,比如十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谈了同一个话题,需要整理,这时候就有必要去做关于某一知识点的专题笔记。同样,目前在参考书尚未读完的阶段,专题笔记也是为时尚早的事情。除非你的时间完全够用,愿意将不同参考书里涉及到相同知识点的内容整理起来,也可以使用专题笔记这样的方法。总而言之,它是方法论,不是认识论;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而非用它来框定学习思路——要学新传,就一定要做专题笔记。☆ 最后,要不要换学校?️ / TuTouSuo Monsters /这两年来越来越少写一些主打激励的“鸡汤文”了。可能相比于前几年始终沉溺于教诲、激励他人寻找理想的澎湃激情而言,现在的我更像从象牙塔里出走后被磨平棱角和欲望的垂垂老矣的妇人——当然这不是年龄的问题,是内心深处的某种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太多人的失败、痛苦和悲伤好像都在反复言说同一件事:选择比努力重要,学习是需要天赋和运气的事情。以至于这一两年间,我们都很少再去做那些被旁人认为有鼓吹名校嫌疑的事情,比如把理想情怀看得比天大,将某种执念变成黑暗中亮起的炉火,或是毫不犹豫地告诉所有人:去更大的世界,做更有趣的人。因为如此放手一搏的代价或许过于沉重,它将带来的,可能是一次、两次,乃至三次、四次的失败,是周围人的不解和与同龄人相比后的心理落差和挫败感的压力。于是在考研的圈层里,出现了许多唱衰名校情结、贬斥胡乱选择又自不量力情况的声音。它们同时带来的,是将所有成功上岸的人归位幸运的「幸存者」,认为小部分群体是无法代表大部分失败者的经验——实际情况就是飞蛾扑火99%都面临绝境。这些言论也使我从每天专注于给姐妹们打鸡血、加油鼓劲,并以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永远不要害怕竞争和压力、不要给自己退路的逻辑里跳脱出来,更全面地去看待考研择校、内卷和理想追求的关系。事实或许并非是如此极与极的关系,理想主义的微光就注定无法与现实主义相互碰撞。实际上,我们尚可去取直接的中间值——站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达成可以触达的目标。如果说之前的择校还只能看着简单的报录比数字和那些没有人帮你分析就根本看不明白的真题判断性价比和可能性,那么在五月,在学习大致上都已经逐渐入门的这个阶段,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过去一两个月时间的学习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更加准确的认知:学习思路和规划是否清晰?能不能够在日常学习中百分百投入?达到目标的欲望值有多少?付出努力与期待回报之间是否有落差?目前学习的状态如何?能否处理好学业、工作和备考的关系?在开始焦虑考研选择与考研计划之前,可以尝试静下心来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分析自己目前的情况,并据此调整未来的目标期待。假设原本定在211院校,但在最近一两个月的学习中发现自己能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足够充沛,对新传的兴趣和备考的动力也越来越充足。一所在省内,乃至只有市内知名的211似乎无法满足这种热情的投入,也无法在未来的工作规划中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它也不符合考研目标——尽可能地提升学历、获得更多校内资源和人际关系、考公需求等等。这时候,就可以考虑更换院校了。至于更换院校来不来得及这个问题几乎不用担心。在7月份、8月份之前,只要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地练题、形成比较难以改变的知识思维习惯和答题偏好,都有时间做出调整的。尤其是在基础知识的积累期,虽然不同学校可能有不同的参考书目,但拿来看一圈就知道,讲的东西不过都是学科基础内容,阅读过一本,其他的知识体系只是小范围的出入而已。所以现在再去谈「理想」的话题,或许更应该将其落回实处,实实在在地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你自己——这句出现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必须时刻铭刻在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因此,先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学,接着再做判断,要不要做一些风险与回报成正比的选择,放手一搏。*最后放一个广子位置*了解25届春日班戳这里:ꕤ⋆⸝⸝ Idealism「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Spring Festival「2025届TTS春日实验企划 」三门学科基础知识传播/新闻/网传/理解新传学科⸝⸝creat new world⸝⸝「2025届TTS新传公开课 」让想象力夺权DON'T CRY!!RESIST!!!